117位革命老人的“好闺女”——记湖南桑植县洪家关光荣院院长贺晓英

作者: 时间:2017-03-06

新华社长沙3月4日电(记者袁汝婷)初春的阳光洒在青色的山峦上,落在湖南桑植县洪家关乡东北角山坡上,一个小小的光荣院里。在晨光熹微中,贺晓英起床了。烧火、喂猪、煮饭、喂饭、给菜地浇水……一天的工作就此开始。

今年55岁的贺晓英,是湖南桑植县洪家关光荣院院长,也是这里的护理师、厨师、小工。从为老人洗脸梳头、铺床剪指甲,到洗衣做饭、挑水劈柴,再到种菜喂猪、打扫卫生,她的工作既细碎又繁琐。在这个小小的院子里,她已经工作了31年。

1986年,洪家关光荣院第一任院长顾菊香退休前,找到高考落榜后当工人的贺晓英,问她是否愿意到光荣院当服务员。贺晓英的父亲时任桑植县民政局局长,再加上当时“含金量”颇高的高中文凭,在亲戚朋友的眼里,一份照顾老人的工作对她而言似乎“屈就”了,纷纷表示反对。

可24岁的贺晓英答应了。她回忆道:“父亲跟我说,没有这些老人和他们的家人为新中国流血流汗,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工作不讲贵贱之分,只要做得好,就贵气、就高尚。”在父亲的鼓励下,她来到了洪家关光荣院。

革命老区湖南桑植县,是贺龙元帅的故乡、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生活在洪家关光荣院里的老人,都是老红军、老赤卫队员和烈士遗属等。对待他们,贺晓英总是有着不同寻常的耐心、细心和爱心。

光荣院的纪念室里,存放着两块银圆,那是烈士遗属余秀英老人留给贺晓英的念想。余秀英长期孤单一人,心情忧郁,贺晓英就开导她、陪伴她。久而久之,便成了老人家最亲的人。在老人最后的日子里,贺晓英把自己的床和她合在一起,悉心照料。老人离世前,掏出两块银圆说:“女儿,这两个光洋我一直舍不得花,给你留个念想吧。”

为了给老人们提供充分的营养,贺晓英变着法儿做一日三餐,注重荤素搭配。光荣院有四亩地,贺晓英又租了附近农民的两亩地,种菜、养猪全靠她,自给自足为老人们改善伙食。

光阴荏苒,30余年,贺晓英先后照顾了117位革命老人,送走了的80余位老人都活到了80岁以上。光荣院里的许多老人都说,贺晓英是比亲人还亲的“好闺女”。

革命精神是一笔宝贵财富,更是需要传承和传播的文化宝藏。作为共产党员,贺晓英想了不少办法:她组织老人们到机关、学校讲述革命故事;热情接待来光荣院看望和服务老人的孩子们,如今院子里有60把小凳子,正是为“听课”的孩子们准备的。如今,洪家关光荣院成了洪家关中学、洪家关完小和村委会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马桑树儿搭灯台,写封书信与姐带……”这首《马桑树儿搭灯台》,是桑植县最著名的一首山歌,几乎人人会唱。洪家关光荣院院门前有一棵马桑树,见证了贺龙元帅堂弟贺锦斋的夫人戴桂香在丈夫牺牲后,对丈夫至死不渝的深情。1995年,戴桂香离世,正是贺晓英将她安葬在贺锦斋的墓旁。

在贺晓英眼里,马桑树还有着另外一层意义:“它长不高,不能做栋梁之材。但是它可以用来沤肥、入药,虽然算不得伟大,但生命力顽强。虽然不起眼,但可以帮助他人。能做这光荣院里一棵平凡的马桑树,就很好。”

版权所有:安顺学院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