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新闻动态理论学习思政教学先进典型校园文化政策文件
网站首页通知公告在线学习思政研究实践育人法治教育资料下载
当前位置: 思政网首页 > 理论学习 > 正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哲学理解
2018年06月15日 09:07   审核人:

作者简介:韩庆祥,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黄相怀,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

原发信息:《哲学研究》(京)2017年第201712期 第3-11页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理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根据,即“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影响”,然后指出“三个意味着”是进入新时代的标识,“五个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具体内容。虽然“新时代”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同层级的概念,但二者具有类似的哲学方法论意义。它是理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论断、新思想、新方略的“立论基础”。在一定意义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是实现强起来的宣言书和行动纲领。

关 键 词:新时代/历史方位/哲学理解/强起来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只有立足于哲学,才能更理性地把握时代和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要把握时代和历史,对一定时代和历史的判断决定一定的时代任务,一定的时代任务决定一定的时代作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或曰处在新的历史方位,既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判断,也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从哲学上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或处在新的历史方位,有助于从根本上和规律上理解和把握新时代的本质特征和内在精髓。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根据:“从何而来”

从哲学上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首先要理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根据,回答“从何而来”的问题。这需要从历史思维入手,从“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影响”三方面进行分析。

1.“历史性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首要根据

“历史性成就”,既指“经过长期努力”,“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习近平,第8页)也指党的十八大以后这“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党“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些历史性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参见韩庆祥,2017年b)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列举的: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们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

2.“历史性变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根据

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找准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恰当结合点,实现二者的相互贯通,把“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转化为“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参见黄相怀,第25页)因此,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总体上是不断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中国特征和人民需要,进而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的更高境界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这种新的更高境界以“整体转型升级”的方式全方位展开:

——在价值取向上,由过去一些地方在实践中相对注重以物为本,走向更加注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改革开放初期乃至后来一段时间,由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也由于发展的紧迫性与现实条件的严重约束,我国许多地方在实践中相对注重积累物质财富,片面强调GDP,见物不见人。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自觉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提出“共享”发展理念,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等等,这体现了我国发展起来以后对更高价值取向的自觉认知。

——在奋斗目标上,从“三步走”战略进一步走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规划“时间表”和“路线图”。在继承以往我们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思想的基础上,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提升了治国理政的战略目标。这种战略目标,既包括当前一段时期所要实现的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包括未来长远发展的奋斗目标,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意味着党中央治国理政作出了新的战略安排,实现了奋斗目标的升级,反映了我国发展起来以后对新的更高奋斗目标的自觉追求。

——在生产力发展上,由注重“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转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参见韩庆祥,2017年a)在“欠发展”时期,用“要素驱动”和“投资规模驱动”来拉动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然而,“发展起来以后”的时期,就必须更加注重创新驱动。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新旧动能转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具体思路和对策,强调树立和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反映了我国发展起来以后对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

——在生产关系上,由“让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转向更加注重“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为解决效率问题,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但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日趋拉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的不和谐、不稳定,导致人民群众追求公平正义的诉求日益增强。这种实践发展新要求,体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上,即提出了“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增进人民福祉”“精准脱贫”等,表达了我国发展起来以后对生产关系的自觉思考。

——在国家权力运行方式上,由行政主导色彩较为浓厚转向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更加注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大蛋糕”“追赶西方”的历史任务,就决定了改革开放初期乃至相当一段时间,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历史和事实证明,政府“这只手”具有独特的优势。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各个利益主体表达各种诉求的时期,仅仅靠“行政主导”破解社会矛盾与难题,已然不够。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强调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实质,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更加注重“国家治理现代化”,既为治理国家公共权力,又为处理好政党、国家、市场、社会和公民之间的关系,提供现代化的制度模式,这体现了我国发展起来以后对国家权力运行方式的理性自觉。

——在社会发展方式上,由相对注重重点突破的非均衡发展策略转向更加注重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在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时,为了尽快实现发展,我国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强调“重点”突破。在中国发展起来以后,即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达到了相对较高水平时,为了补齐发展短板,必须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发展,这体现了我国发展起来以后对社会发展方式的高度自觉。

——在国际战略和国际作为上,由“挑战-回应”范式转向更加注重“主动谋划-积极作为”的模式。当中国还没有发展起来时,我们在总体上多采取“用市场换技术”的开放和“回应挑战”式外交,这也是一种理性的国际战略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我国“发展起来使大国成为强国”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上,既在某些方面坚持韬光养晦,同时又更加注重“积极作为”的外交新思路,基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实施“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主动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整体转型升级”,在本质上体现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规律。这一规律,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党建等领域,都有体现。经济领域主要体现为经济结构、产业、产品的转型升级;政治领域主要体现为政治结构、国家权力运作方式的转型升级;文化领域主要体现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转型升级;社会领域主要体现为人们需求与供给方式的转型升级;军事领域主要体现为战争形态、军事战略、军事技术的转型升级,等等。各个领域只有随着社会历史发展与时俱进、永不懈怠地推进整体转型升级,才能不断地焕发出生机活力,否则就会被历史所淘汰。我们要进一步从理论上来分析和揭示这一规律。

3.“历史性影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在根据

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必然产生历史性影响,其最鲜明、最集中、最根本的体现为推动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从理论来看,社会主要矛盾体现着一定历史方位中人民的需要状况和社会的供给状况,社会主要矛盾中这两方面的总体状况反映着一个社会发展的整体状况。从历史来看,可运用历史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的辩证法,来解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大体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划分为“欠发展”时期(或历史方位)和“发展起来”时期(或历史方位)。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欠发展”时期(或历史方位)的社会主要矛盾。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第9页),这是我国“发展起来使大国成为强国”时期(或历史方位)的社会主要矛盾。这是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阶段性。同时,解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就为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转化提供了基础,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转型升级版,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这是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连续性。从现实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的总体需要状况部分地发生了质的转化和提升,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升级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对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安全、环境的需要;供给状况也部分地发生了质的转化和提升,由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正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这种转化,推动我国由“欠发展”这一历史方位进入“发展起来”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从而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种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不是社会主要矛盾在根本性质上的转变,而是社会主要矛盾在形态上所发生的转化。

分析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落脚点,在于找准工作的主攻方向。可以沿着“主要矛盾”——“根本问题”——“根本任务”——“工作重点”的推理线索进行思考,即在社会的“主要矛盾”中,蕴含着我们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而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实际就是我们党和国家现阶段的“根本任务”;而承担和完成“根本任务”,也就成为我们党和国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是“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马克思把“问题”“呼声”“时代”三者联结起来,实质上是揭示出了“矛盾”——“问题”——“呼声”(任务)——“时代”的内在逻辑联系。反过来,必须围绕“根本任务”去抓“工作重点”;必须在捕捉“根本问题”中确定“根本任务”;必须在把握“主要矛盾”中捕捉“根本问题”。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反映出我国时代的发展状况,进而反映出我国社会发展的全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状况及特点,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状况与发展水平,反映了我国在发展上所存在的根本问题。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实际已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而成为工作的主攻方向。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习近平,第9-10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标识:“从何出发”

理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根据之后,就需要从逻辑上进一步弄清,是什么标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标识,是历史新方位的标识,就是历史新起点,回答“从何出发”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同上,第8-9页)上述“三个意味着”,实质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根本标识,也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起点。

1.“三个意味着”之所以成为进入新时代的标识,原因在于它揭示了新时代的历史起点,即从何再出发

第一个意味着,主题是“中华民族”,讲的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站在了实现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来看,不能把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割裂开来,后者都以前者为基础。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来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建立了新中国,着重解决了使中华民族站起来的问题,为中华民族富起来奠定了基础;1978年进入了新时期,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从总体上基本解决了如何使中华民族富起来的问题,为强起来奠定了基础;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站在了实现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入了实现强起来的新时代。“新中国”“新时期”“新时代”既紧密相连又层层递进,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第二个意味着,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进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由低位向高位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在了确立独立性、自主性、主体性和世界性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的合理性,我们将“理论辩护”工作作为理论研究的重点。之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渐促进中国走向成功,我们在理论研究上更多地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理论阐释”,即阐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好中国声音。自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自从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尤其是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我们日趋坚定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确立其独立性、自主性、主体性、世界性的新的历史起点。自此,我们在理论研究上开始注重“理论引领”。要言之,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的“欠发展”时期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点在于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之合理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的国情特殊性,如果仅注重辩护性,底气略显不足;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即“发展起来”使大国成为强国的时期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心在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独立性、自主性、主体性和引领性,具有世界贡献和世界影响,充满战略自信和定力。

第三个意味着,主题是“现代化”,讲的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了由依附性到主体性、由跟跑到领跑的提升,中国现代化站在了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等曾盛极一时,中国现代化建设一定程度上对西式现代化具有某种依附性,具有某些“跟跑”的特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开始超越“西式现代化模式”,注重内生性、独立性、自主性和世界性,从而使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了内在成长即内生的主体性和影响力。这主要体现在打破了“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等的神话,在一定意义上在某些领域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现代化建设开始具有了“领跑”特点。

2.“三个意味着”之所以成为进入新时代的标识,也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认识新时代意义的分析框架

理解第一个“意味着”,要求我们深刻理解新时代的历史意义。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近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了向着强起来进发的伟大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加速圆梦期;中国共产党人要更加昂扬地担当并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从“遥想”变成“遥望”,正在从“远景”变成“近景”。

理解第二个“意味着”,要求把我们深刻理解新时代的理论意义。在全党全国人民的长期持续努力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主义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挫折到复兴,经历了500多年的历史,走过了6个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和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最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繁荣发展,向当今世界宣告,科学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有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

理解第三个“意味着”,要求我们深刻理解新时代的世界意义。中国既坚持了人类现代化之普遍性,又坚持了中国现代化之特殊性,打破了西方化等于现代化的神话,打破了很多发展中国家所陷入的西方路径依赖性的误区,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建构新型的全球治理体系作出自己的贡献。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上,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集中起来主要就是“发展与稳定”的两难、“开放与自主”的两难:对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的发展往往伴随社会动荡,社会动荡又反过来会制约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是一把双刃剑,开放的代价往往是丧失自主的发展权利。破解这种“两难”,中国的发展向世界昭示,每个国家都必须从本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确定本国的发展道路。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具体内容:“向何处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在逻辑上自然应确立其进入新时代后的具体内容。一代人解决一代的事,一个时代要提出并回答属于自己时代的问题。今天,习近平这一代共产党人要回答的是如何让中国强起来的时代课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讲的“五个时代”,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具体内容,回答“向何处去”的问题。

一是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其目标,就是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胜起来。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前半程和后半程”的论述,值得进一步高度关注和深入挖掘。他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前半程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后半程的主要历史任务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半程的历史任务总体完成,现在主要是完成后半程的历史任务。要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就必须完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半程”的历史任务,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其目标,就是努力使现代化国家强大起来。党的十八大以前,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即实现“温饱”“小康”和“基本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分两步走的构想:第一步,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步,从2035年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参见习近平,第23页)

三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其目标,就是努力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起来。1978年初期,我们注重使一部分先富起来。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强调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又进一步明确强调,我们党要带领全体中国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四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其目标,就是努力使中华民族复兴起来。实现中国梦的过程,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逐步回归和升华的过程,是一个全球化时代中国与其他国家共同发展进步并作出自身贡献的过程,是一个后发展中国家逐步跻身世界发展前列并发挥引领作用的过程。

五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其目标就是努力使中国在世界上强大起来并为世界做出更大贡献。在古代,中国在世界上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属于“辉煌中国”。近代以降,中国从辉煌沦为没落,处于被侮辱、被宰割、被挨打的境地。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世界上逐步强大了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其目标是使中国近一步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世界上更加强大起来,并且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因何而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时代。虽然“新时代”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同层级的概念,但二者具有类似的哲学方法论意义,它们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是理解和把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论断新思想新方略的“立论基础”。在一定意义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是实现强起来的宣言书和行动纲领。

1.它是理解和把握历史使命的立论基础

应基于新的历史方位,来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我国发展起来以后的宏伟目标,就是使大国成为强国,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的历史方位上进行思考,中国共产党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具有紧迫感和责任感,更加具有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因此,中国共产党人要时刻牢记历史使命。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由此构成“四个伟大”,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一个新的重大论断,它是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之根本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四个伟大”之间具有十分严密的逻辑关系:一是作为“伟大事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每次党代会都确立的主题,它回答“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二是与“伟大梦想”紧密相关的党的奋斗目标,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每次党代会都要特别明确强调和确立的,它回答“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的根本问题。三是作为与“伟大斗争”紧密相连的精神状态,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每次党代会都要鲜明强调的,它回答“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的根本问题。四是作为新的“伟大工程”的推进和党的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每次党代会都要彻底强调的,它回答“提供什么样的领导力量”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力量和领导主体,是顺利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领导力量和领导主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政治保障。

2.它是理解和把握重大时代课题的立论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解答重大时代课题的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见习近平,第14-15页)

为什么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定为重大时代课题?说到底,是由于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即发展起来使大国成为强国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我们党应紧紧围绕解答这一主题来确立指导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方位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呈现为不同的状态和意义。在我国发展起来使大国成为强国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中,不仅会进一步坚定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而且在此基础上,我们会进一步与时俱进地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呈现什么样的面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发生哪些变化?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彰显其世界意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集中体现在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思考上。这里给我们传递了三个重要政治信号: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我们党所推进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都是也都要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主题上;要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来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它更加鲜明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和“定力”。

3.它是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论基础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在我国发展起来使大国成为强国的历史方位中生成的,是在推进“四个伟大”的历史性实践中生成的,具有典型的内生特质和鲜明的时代性色彩。(参见韩庆祥,2017年b)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基本内涵”(“八个明确”)和“基本方略”(“十四个坚持”)两个方面。其“基本内涵”,讲的是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上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的问题;其“基本方略”,讲的是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实践上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办”的问题。我们要在我国发展起来使大国成为强国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上,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使大国成为强国,提供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

4.它是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战略安排的立论基础

世界大国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都重视战略谋划和运筹。现代化进程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世界大国都注重战略谋划和运筹,积极推动本国的现代化进程。注重战略谋划和实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条基本经验。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更加注重战略谋划和实施。中国共产党作为富有战略眼光的党,始终重视国家发展战略的谋划和实施。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坚定清晰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国共产党也展示了强大的战略思维能力。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以新的历史方位实事求是地谋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站在实现强起来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战略安排,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在我国发展起来使大国成为强国新的历史方位上,我们党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确定了分“两个阶段”或“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打好防范风险、精准脱贫、治理污染“三大攻坚战”。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把着力点聚焦到牢固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集中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矛盾,既着重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又不断创造条件积极解决民生问题,提高“人均”GDP和“质量”,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2035年到2050年,应动员和组织一切资源和力量,全力解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方面存在的难题,全力解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存在的难题,真正让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平衡机制、治理机制协调并发挥作用,让党政主导力量、市场配置力量、人民主体力量协调并形成合力。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比之前的构想提前十五年、强调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是基于我国发展起来使大国成为强国的实践逻辑上。

5.它是理解和把握中国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立论基础

总体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经呈现为一种相对平衡的有机互动状态:中国看世界,世界也在看中国;中国聆听世界,世界也在聆听中国——中国与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机地互动起来了。随着我们党和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国际社会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看法正在发生转折性变化:国际社会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开始“向东看”,而且在道路、理念上也开始“向东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空前地有机关联起来了。从这个视角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视野将比较清晰:从经略中国到经略世界,从“融入世界”到“引领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了40年的艰苦努力。中国有能力和信心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是我国发展起来使大国成为强国的明确目标、必然逻辑和显著特点。

为人类作出较大贡献,是中国的夙愿。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大努力,中国的国际作为、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得到了巨大提升,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逐步树立。一系列重大外交举措表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推动者、全球化的前沿引领者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构建者。“一带一路”建设,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全球扩张以来,首次出现的东方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倡议,其意义是重大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已经成为备受全球瞩目的主角,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大幅提高,已经有条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中国着眼于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站位和新高度,不惮于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风范与风格。中国视人类为同一个命运共同体并为之竭尽心力。中国追求的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以实现中国梦为旨归,将使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人民福祉大幅增进,也将惠及世界各国人民。中国正在创造一个不是通过零和博弈、而是通过合作共赢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大国发展新路径;正在推动一个不是内含冲突意识、而是主张“和而不同”的古老文明实现伟大复兴的新方式;正在开辟一个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全体劳动人民谋福利而发展的新时代。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由长期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必然结果;是社会整体转型升级的结果;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主观能动性有机作用的结果;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年历史性成就奠定的现实性与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可能性之间建立强关联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与世界前所未有地密切联系的结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精神与物质、当前与长远、继承与创新、立足中国与经略世界的辩证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一个应当从哲学上加以理性把握的新时代。

原文参考文献:

[1]韩庆祥,2017年a:《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载《中国社会科学报》10月26日.

[2]2017年b:《引领新航程的时代坐标》,载《吉林日报》10月31日.

[3]黄相怀,2017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第9期.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人民出版社.

(本文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8年第3期)

关闭窗口
网站地图 | 隐私说明 | 投稿须知 | 在线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安顺学院党委宣传部

当前在线人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