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新闻动态理论学习思政教学先进典型校园文化政策文件
网站首页通知公告在线学习思政研究实践育人法治教育资料下载
当前位置: 思政网首页 > 思政研究 > 正文
创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人文体系的引出
2017年06月13日 15:34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 审核人:

何 庆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使命,应该说,“前两化”从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一直在指导着中国革命、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取得了丰硕的实践和理论成果,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却显得滞后,需要突破和加强。三十多年来,我痴迷于“创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人文体系”的探索,就是想在这一方面有所建树,并求教方家。

  一

  讨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需要确定马克思的学说是什么。根据本人研究,马克思的学说是构建人类理想社会的学说,这一学说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阐述,无论在西方经济领域还是在推崇唯物史观的国家在政治领域,均在客观地指导着人类社会的生活与实践。

  构建人类理想社会的学说应该包括政治、经济、人文三个哲学体系。马克思的经济哲学体现在《资本论》和《剩余价值学说》等文献中,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体现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直至共产主义社会等文献中,目前人类需要马克思的人文哲学来解决人的异化——感性、冲动、暴力等问题,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时,我们发现马克思的文献中这部分内容没有系统展开。因此,创构先进的、科学的、中国特色的健康文化——当代中国人文,不仅能够推进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与文明进步,而且具有全球性意义。

  先进性、科学性、中国特色是健康文化的三大特征:健康文化的先进性体现在从农耕社会以“家经济”为背景的“家伦理”,向现代社会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的“类伦理”的范式转换,以全面提升公民思想境界。健康文化的科学性体现在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培养的完整体系的深入探究、深度开发、着力建构和广泛应用,以及在此基础上中国社会问题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创新建立的总体结构设计和诸多相关因素的开发应用设计等。健康文化的“中国特色”就体现在唯物史观语境中传承、创新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优秀管理文化,使其历久弥新。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困惑和不解表明了信仰缺失的原因,需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释。这些问题的提出,深化了我对创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人文体系的思考。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形成了强大的经济力量和健全的政治制度。创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人文体系——健康文化,是在力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和公民生存境界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主张。

  二

  时代呼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人文体系的建立,建设充满文明与幸福的健康中国。健康的中国是由健康的执政组织、行政组织和健康的公民共同构成。创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人文体系——先进的、科学的、中国特色的健康文化理论体系,致力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延伸中发展并大众化,以在公民层面建构具有理想人格、道德等健康文化的健康公民,在组织层面建构以爱为核心并视勇于承担责任为爱之表现的组织运行新规则。且关注人与社会的整体性而突出人的社会主体性,追求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的积极平衡。马克思主义如何大众化?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延伸中发展并大众化,延伸的内容是人文哲学、发展的方式是人文科学、大众化的方法是人文教育。

  ⒈人文哲学。在整体理解人类经验的哲学视域中,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展开对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的系统分析。同时,系统阐释解决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的有效方法。即在微观方面研究人的存在质量、价值、责任、义务,以及存在的意义;在宏观方面,研究社会主义国家最佳生存状态的形成、周期、方法、人格界定与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新型劳动者之表述文化。

  ⒉人文科学。人文科学将致力于探索和研究新时期呵护生命和国家的实施方略。如,幼儿人格教育启蒙方式与培育方法研究;大中小学各个年级的人格教育启蒙方式与培育方法研究;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生理成长年龄与人格成熟期相宜的时段均值研究;社会主义国家合格公民考核周期与方法研究;社会主义国家人口质量管理办法研究;以人为核心的中国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路径与方法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运行新规则重建研究等等。

  ⒊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将致力于培养公民在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中全面发展的、融知识与技能的工具理性和人格乃至道德等价值理性于一体的、具有价值向上运动能力的、全素质的新型劳动者,使其在各个领域认真地、完整地、充满自信地履行社会生活中多种角色赋予的责任和义务,来彰显生命的整个历程,从而形成公民文化力、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铸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其一,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社会性人格的整体建构、民族性道德的整体建构、政党性史观的整体建构;其二,形成可评估、可评价的、由各种唯物属性构成的社会主义国家性的意识形态系统;其三,在唯物史观语境中的价值理性体系的建立之课程系统、教材系统、教学结果与评价系统。

  简而言之,这里提及的创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人文体系是将人文哲学的思考,运用人文科学的方式,量化为人文教育的普及课程,以此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管理文化的与时俱进。

  人文教育推动信仰回归进程。在推进人文教育的进程中,创新建立中国社会问题综合治理长效机制,致力于将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遏制在公民18岁之前的萌芽状态,以此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社会文明和谐进步,继而推动信仰回归进程。

  在这里重点谈谈人文教育。就捍卫国家安全方面而言,教育是第一国防。人文教育说到底是生命教育,是现实的个体在生命实践过程中建立先进的价值观与规范,以引领人间正道的生命教育。因为,幼教机构、大中小学以及社会教化机构,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经济领域解决公民社会化职业功能等人文性缺陷问题的第一、第二、第三场所;是中国社会问题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创新建立的第一、第二、第三场所;更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促进人们的价值认同与意志整合,以便推动信仰回归进程的第一、第二、第三场所。所以,新时期、新形势的当下,我们需要教育课程的完善,即需要新时期道德建设“立德树人”——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创构,来解决人的建构问题。用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话:“哲学是使人作为人成为人,而不是某种人的学问。”(详见:立德树人——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创构示意图)

  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创构,强调遵循科学的方法对工具理性的应用取向逐步加以引导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上来。提出了通过培育唯物属性——具有可测量、可评估的唯物意识的理性行为,来传播唯物意识,培育理性行为,占领唯物阵地,建设唯物阵营之新时代的新课题。唯物属性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社会化的职业功能,包括产生积极心态和实践品格的力行之唯物属性——积极进取、产生技术力的认真之唯物属性——全神贯注、以及产生政治和经济原动力的公民勤奋之唯物属性——劳动+追求等,系统性的人文教育将强化唯物意识,发挥价值理性对工具理性的引领作用,促进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有机融合。这就是新时期道德建设的内涵,亦是人文教育的实践。在这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唯物属性的多少,决定公民人文素养的高低。

  总之,创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人文体系——先进的、科学的、中国特色的健康文化,是从释疑解惑过程中引出的,是解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困惑问题时逐步形成的。而释疑解惑正是公民思想梳理与思想道德、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建设的应有之义。鉴于创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人文体系——先进的、科学的、中国特色的健康文化理论体系的特殊性和规定性,笔者自然知晓创构这样的人文体系艰难无疑,然而当下之政治的文明进步、社会的和谐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百姓生存质量的稳步提升以及人们信仰的回归、民族复兴的实现,均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人文体系——先进的、科学的、中国特色的健康文化理论体系与实践主张的有力支撑。为此抛砖引玉。

  (作者系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关闭窗口
网站地图 | 隐私说明 | 投稿须知 | 在线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安顺学院党委宣传部

当前在线人数 0